 |
王建辉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4 《出版与近代文明》是作者的近代出版史论专著。本书既有学术大视野下的宏观研究,也有近代出版史的微观研究。 河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营销部 联系电话:0378-2825001 |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王建辉
世纪之交,我曾提出“省域出版经济”的概念,并作了理论上的相应阐说,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过一定的影响1。时过境迁,检讨这一理论,感到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对“省域出版经济”这一理论的思考也应有新的升华。
一、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年,中国出版业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资料,作为我国传媒业重要部分的图书出版,占据了整个传媒市场的最强份额——33.6%, 达到1100亿元的市场规模2。在这种大的格局中,图书出版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央出版经济和地方出版经济格局发生大的变化
从有关统计资料看,2001年中央级出版社全年销售收入及利润总额,与中等省域出版经济相当3。以下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4》的统计,说明最新的变化:
一、图书品种
1.中央合计:共出版图书81828种,增长15.5%;
其中新出49636种,增长14.3%;重印32192种,增长17.5%。
2.地方合计:共出版图书108563种,增长8.4%;
其中新出61176种,增长6.8%;重印47387种,增长10.5%。
二、总印数
1.中央合计:132047,增长14%;
2.地方合计:534953,减少6.3%。
三、总印张
1.中央合计13568927,增长10.8%;
2.地方合计32653474,减少2.2%。
四、图书总定价
1.中央合计:2076814元,增长10.6%;
2.地方合计:3541431元,增长2.0%。
五、排版字数
1.中央合计:1850904,增长15.48%;
2.地方合计:1458476,增长6.99%4。
又据《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4》P27:
全国出版图书用纸量与上年比(2003年)
全国印张数增长1.27%,吨数增长1.25%;
中央印张数增长10.8%,吨数增长10.73%;
地方印张数减少2.23%,吨数减少2.22%。
从大的统计数据来看,2003年以来,中央出版单位增长势头迅猛,地方出版单位增长萎缩,甚至还有逐步减少的趋势。
2、名牌大社发展很快,经济规模做大了
近几年,我国出版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表征,就是我国出版业规模扩大,实力大为增强。其中有两点更为明显,一是中央部门形成了一批专业特色明显、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出版社。人民邮电、机工、化工、电子工业等,都分别达到数亿元总量,出书品种也上了规模,如机工社出书有2000多种,2000年中国地图6.8亿;二是教育出版蓬勃发展,其中以中央级单位最明显,像外研社、高教社、清华,都排到了全国前列。2000年,高等教育销售额即达6.3亿元,2001年,外研社实现了6个亿的销售码洋(销售总册数X定价),这还不包括其下属企业近1个亿的销售收入。该社目标:到2005年,销售码洋达到10亿元(一年增长1个亿),教育产业、文化产业的产值达到2个亿,集团利润每年2亿元。实际上外研社发行码洋早就实现10个亿的目标。就是北大出版社2004年已达5亿左右。中央部门出版社成为名牌大社,经济规模做大了。
原新闻出版署名辖下出版单位实力并不强,但情况也有变化。2000-2002年平均销售额:中国出版集团25亿,辽宁出版集团14亿5。再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4》的资料做出如下统计:
出版社 |
出书总种数 |
其中新出(种) |
出书总定价 |
其中新出(万) |
中
央 |
商务 |
508 |
225 |
40697 |
4218 |
人民教育 |
2818 |
938 |
94270 |
50890 |
科学 |
3591 |
1952 |
84020 |
36630 |
机械工业 |
2808 |
1582 |
43027 |
27171 |
中国地图 |
766 |
126 |
47354 |
4733 |
人民卫生 |
1355 |
624 |
40320 |
18074 |
教育科学 |
529 |
245 |
46878 |
21909 |
清华大学 |
2331 |
1254 |
52134 |
25022 |
北师大 |
1756 |
297 |
65756 |
4872 |
电子工业 |
1951 |
1227 |
43439 |
29474 |
高等教育 |
5210 |
2060 |
181065 |
53529 |
地
方 |
辽海 |
899 |
211 |
48847 |
1952 |
上海教育 |
2035 |
613 |
32447 |
8689 |
上海外语教育 |
967 |
372 |
44954 |
12439 |
江苏教育 |
1714 |
1036 |
90735 |
56430 |
浙江教育 |
1312 |
534 |
50732 |
21022 |
山东教育 |
1283 |
1283 |
44181 |
44181 |
湖南教育 |
516 |
231 |
41576 |
18163 |
重庆 |
569 |
348 |
46757 |
9763 |
云南人民 |
329 |
265 |
42247 |
3641 |
此表再次说明,中央级出版单位增长快于地方,大于地方。
面对这种格局,政府管理部门适时提出了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管理思路,推动了名牌大社的进一步发展。从单体出版单位看,大社名社远远强于省域经济内的个体不说,并逐步靠近省域或集团总和,省域开始处于劣势。
恐怕这种发展还将持续。因为这些名社大社,多数还有管办不分之利,在资源上或多或少还有三种优势,一是行政资源优势,有行政保护和给予,具有“码头”优势,像教育部所属高教出版社,就有行政赋予的高校教材的出版垄断权,这是别的出版社不可比的,令人羡煞,何况地方出版社,所以这些年该社在国内出版社当中占据有利地位,发行码洋一直居于前列;二是文化资源优势,三是地缘资源优势,多数有首都之利,处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中心。
3、省域出版相形之下,总体上往下走,势头减弱,需要重振雄风
就全国而言,我国出版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教材,教材在出版业中的份额占50%以上,地方更为明显,达80%以上。这就决定了,地方出版经济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问题不少,出版格局开始逆转。
一是省域经济赖以生存发展的教材基础,变得更为脆弱,一费制的实施,免费教材的推广,还有教材循环使用的逐步推行(如山东)6,使教材利润下降幅度加大,导致经济下滑,如湖北省就比较明显。随着中小学学生人口下降,教材体系势必受到更大冲击,以教材为主干的出版也会受到冲击;二是市场占有率低,最好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为4%,其他地方为2%,远远低于中国出版集团8%。三是缺少独有的企业竞争力。从企业战略来审视我们的省域出版经济,可以说,各省有着先天的缺陷。地方出版社的布局和分工,基本上是以行政格局为单位,各省人民、教育、文艺、少儿、科技、美术等,出版格局大体相同,这就使得各省缺少了企业战略最重要的一个要素,独特的企业竞争力。四是一些经济发达省份的出版业却没有做起来。如广东,近年来已有多篇文章在谈论这个话题。有学者指为“落后的广东出版业”,“出版的任务无非是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满足市场对学术、文化产品的需求。可无论从哪方面看,广东的出版都是落后的。别说和北京、上海这样的无可争辩的文化中心比较,同中西部一些省区比一比吧。广东没有一家出版社比得上湖南的岳麓书社、贵州的人民出版社!没有一家广东的大学出版社比得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学者并发问:“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下,辽宁教育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脱颖而出,而广东的出版社却黯然失色?”7
由此看,省域出版经济重振雄风,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4、省域经济格局也发生变化
省域出版经济内部也发生了变化。一是省际间不平衡,各省发展出现新,各省出版拉开了距离,一些好的省份,往前走,像湖南等省,产业布局基本完成。另一些省份则下滑严重。二是省内文化体制改革后,局社分离,行政资源与出版资源相结合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并形成了出版经济新的两大块,一块是集团出版板块,另一块是缺乏内在联系的非集团(包括大学和城市出版)。这两块缺乏关联,影响了省域出版经济整合。三是以行政区划建立的集团,从内部而言,各省实力相关无大,优势特色区别并不明显,也就是谁要做大都很困难。四是作为核心的人力资源也发生变化,由于转制,地方出版社的企业风险加大,一部分人才可能会流走,转到高校或高校出版社,像湖北已有多人出现这种异动。
在上述变化之外,根本性的变化还在于出版的产业地位凸显,省域出版经济面临危机和困境,存在弊端,主要是经济规模大而竞争力不强,存量资产大而市场能力弱。省域出版经济面对这种局面能拿出什么对策,还是一个有待考察的问题。
二、关键在于提高省域创新能力
省域出版经济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做强做大,提高总体实力和影响力,必须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省域出版经济创新体系。在关键性的领域实现关键性的制度创新,以体制性优势夺得经济发展的先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创新。
1、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省域创新体系
国家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一是实行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二是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类指导。这样,从局社合一中分出来的相当部分人员,一心一意搞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这种体制创新,半数以上省份正在进行或已完成,但分设后产生的效益还有待显现。
也就是说,改革不能到此止步。一是不能停留于仅仅是行政隶属关系的脱钩和调整,仅仅满足于政企分开;二是改善生存发展环境,文化体制改革后创新体制没有建立,反而出现不利,这就是集团不光失去了政府的行政资源,而且还多了几个婆婆,在关系的理顺方面出现许多变数。如在教材问题上,由于教材政策的调整,免费教材的推广,涉及的婆婆就由单一变成多元;三是要实现从传统出版单位向现代出版组织的转变,真正在资源、业务和人力等方面练内功实现整合,对治理结构有所变革。一些出版集团已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如吉林出版集团在高管人员聘用方式和出书专业方向等方面的整合很有力度8。
2、重塑市场主体,形成集群发展力
省域出版经济作为市场主体,在文化体制改革前是不够重视的。改革前,省级出版事业单位是省级政府和部门的附属,原来新闻出版局辖下各出版单位其实也没有形成有机的内联体,各出版单位并无内在关联。在市场上也没有关联度或关联度不强,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主体。发展出版产业,确立省域出版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十分重要。
出版集团是省域出版经济创新体系的中坚。出版集团的建立,最重要的是母子公司体制的构建,这种体制的建立将给省域出版经济带来变革和新的生机。应该使母子公司建立在以资产为纽带的基础上。目前中国各地的出版集团,多数是混合型集团,母公司既有管理职能,也有一定的经营职能,实力较为强劲,能够成为拉动省域出版经济的龙头。出版集团,关键是要避免“集”而不“团”,在资源整合和加强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形成产业内集聚,形成集群发展力。
3、构建产业和产品优势的创新
各省出版产业的发展情况和思路有不同,有两种指向——
一是一业为主多元化发展的思路。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的调研,广东、江苏、湖南等省区出版产业都有一定的发展,但他们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图书出版,而是在音像业、复制业及其他相关产业上取得新进展。湖南提出“一主两翼”,一主是图书主业,两翼则是新办报刊和高新科技9。有的省在向其它方面拓展步子很大,如重庆出版集团在房地产方面取得突破,利润占1/3以上,江苏近期重点开发房地产,长江出版集团提出三大产业板协同作战的思路,即出版主业板块,关联实业板块,投资融资板块,后两个板块为做强做大主业板块服务的思路。这应该是对出版产业结构的一种创新。
二是坚持出版主业方向,把重点放在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创新上。近年来,一些省区在主业的发展这方面还有一定的势头,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注意坚持出版主业,上海其他出版机构也基本取此思路。2004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为13.48亿,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主营业务为5.92亿,三大高校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码洋为5.5亿,华东师大出版社4亿,复旦大学出版社为1.8亿10。这是因地制宜的办法,因为在上海,出版业要向其它产业形态进发并不容易。出版物是出版业的主要产品形态,出版的历史是由出版物写成的,美国的小赫伯特.贝利《图书出版的艺术与科学》里有一句经常被业界引用的话:“一个出版社不是因为它的管理才能而出名,而是因为它的书而出名。”11
抓主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创新,是坚持主业的关键。从以教材为中心的产品体系向市场经济转,对于省域出版经济来还处在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中,创新产业和产品体系要下力的是品牌建设,抓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抓出版社的品牌,在综合品牌的塑造上下功夫,维护已有品牌,再造新的品牌。品牌是省域的“短板”与弱项。有的研究者指出:“缺乏精品战略和品牌战略是导致广东图书出版界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12 品牌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保持产业和产品持续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资本运作的创新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二十多年了,据资料,2004年6月底,全国A、B股上市公司达到1346家,市值40408亿元13。尽管到2002年,全国出版业总资产1930亿,销售收入1533亿,利润127亿14。虽然也有一些出版单位以部分资金参与资本市场活动,如湖北省出版总社投资证券公司,湖北少儿出版社投资银行业等,但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在全国资本证券市场上,没有一家以出版发行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也很罕见出版企业之间市场化的兼并收购等资本运作行为。出版行业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空白点15。资本运作的实质和条件是企业的市场化,以上情况说明,我们的出版业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同时也说明我们资本实力也不够强,出版业小生产运作仍然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出版业还不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也还没有达到对大资本需求的程度。许多业内人士还没有认识到资本运作的必然性和必然性,更缺乏进行资本运作的人才。省域出版经济要取得新发展新突破,在这方面要下功夫改观,让业内资本和社会资本实现新的组合,融资是跨越式发展壮大的有利手段。
5、形成省域出版经济的梯度发展
一省一个出版集团实无必要,或者说在目前一省一个集团是不可避免的,但在长期是不必要的。在地缘接近商脉相通的区域,形成区域经济中心,提高产业集中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出版发展的必然。在目前以及未来几年,应按照以下的逻辑进程发展出版经济,一是国家要按东、中、西的梯度,合理安排区域出版布局。东部固然领先,但除江苏、山东外,其他省份出版和中部的出版相差不大或还有不及,因此中部出版经济要在强力支持下继续走在省域出版经济前列。二是要走出省域,突破省级行政区域的局限,实现跨地区经营和跨省域的兼并重组。和省域相比,中央出版社大社名社所依托的不是一个省,反而有着更广阔的市场。省域出版在全国市场上竞争力不强是个大弱点,走出省域不容易。三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区域性的出版产业集群和产业中心,比如在中部形成出版产业集群,实现从省域出版经济向区域出版经济的过渡。
6、重塑产业地位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10万亿元,当年新闻出版全行业的GDP为3000亿元。2004年更达13万亿元以上。从全国来说,新闻出版业的发展速度已低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其块头也不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约占3%。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般的占有比例应在5%以上。从目前的情况看,新闻出版业离支柱产业还有很大的差距16。虽然有的省份如安徽、江西等,早已提出将出版业作为经济支柱产业来发展,虽然有的集团的经济规模和实力包括从销售收入、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利润和作业人员五个统计指标,与国内500强企业对比分析也大体相当17,但除个别省外,各省出版的产业地位也和这个比例差不多,达不到支柱产业的地位。何况这种对比中还有政策因素的作用,市场化程度也远没有其他行业高。
与之相关的是提升省域出版经济的影响力。出版经济在一省国民经济的份额不可能做得太大,但可以四两拨千斤,其支点在于出版经济相对国民经济的其他门类更具有文化影响力,这是出版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出版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在一省的经济社会文化中的影响力,是其他行业不可比。要抓住这个核心力,在竞争中提升产业的文化影响力。
创新问题是省域出版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创新难,不创新死。
三、政府在省域出版经济发展中的作为
经过最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出版的产业体系已经形成。如前所述,在产业体系格局中,中央经济和地方经济各呈异彩,中央经济增长快,地方经济遇到困难,在地方经济中又分为若干省域,发展出现不平衡。加快省域出版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历史和现实的课题。
1、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企业和政府共同的课题
产业体系的主体是企业。但如何抓住机遇加快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却是政府和企业共同的课题和责任。企业和政府都要围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来构建出发点。企业要承担企业的责任,政府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出版经济看起来是企业的问题,是市场主体的问题,但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经济有没有上去,和政府的关联也很大,和政府营造的发展环境更密不可分。中国出版目前还不具备全面市场化的条件,换句话说的主体地位还有待建设,因此,政府部门在省域出版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是文化体制改革后面临的新课题。
为出版业的健康发展,既要管住有序的,更要管住无序的。而无序的对于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危害是很大的。但对无序的管理,力度却不大。后面一段文字出自有关官员的文章,说明对于违规行为管理之必要。“2003年,我国纸张生产和进口量为4100万吨,可用于出版印刷的纸张为950万吨,但书报刊实际用纸量却远远到不了这个数字,相当一部纸张被用于盗版盗印的违规出版活动。”“社会上一些部门游离于出版发行之外,不交税收,违规从事图书出版发行。这些问题不解决,图书出版业就不会有大的发展。”18对于无序的管理,应该是今后行政管理的一个重点。管住无序,才能让有序得到发展。
2、中央政府部门也要抓省域出版经济
作为产业的中国的出版业,是多种组合。有中央经济也有地方经济,全国一盘棋,两者的共同发展,才是中国出版的繁荣。出版业不像其他行业那样,中央是重头地方是小头,在目前情况下,地方经济还是很重的一块,甚至是出版业的主要组成,因此中央抓中央的,地方抓地方的,这种分割对于出版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近来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在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管理三加强的新思路,明确新闻出版业下一步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改革、发展、管理三加强。在发展方面,提出要抓住中央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重要项目这一极好机遇,加快发展,进一步思考下一个5年计划的发展思路,在投融资体系、多媒体经营、多元化经营等方面开拓新思路,各级政府都要制定出文化产业发展纲要。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不过我想补充的是,三者平均用力平行地抓,可能有问题,至少效果不会很突出。在我看来改革和管理都是为发展服务的,重心应落在发展。改革是动力,管理是机制,发展才是目的。在促进发展方面把文章做足,才是好的管理。而将省域出版经济的发展纳入中央有关部门的发展考虑,或许是求得全国出版业突破性发展的一个抓手。
3、地方政府部门责无旁贷
地方政府部门是省域出版经济发展的主要促进者。在过去局社合一时代,政府部门对出版经济负有责任,虽然这种责任有的地方承担得好,有的地方要稍逊一些。现在局社分开了,政府职能还需进一步转型,政企分开了并不等于职能自然到位,还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在目前的政府转型,主要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服务方面强化职能,这样出版经济的发展对局的职能来说可能一时不是很重要的了,而出版经济在省内经济占有份额并不大,也不是很重要,政府对之并不会很重视,这样省域出版经济就处于一种自生的尴尬中。不过,政府部门在加强其社会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中的同时,还是要关注省出版经济的壮大,并为其做好政策服务的工作,管理是服务,不是管卡压。在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时代,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出发点首要在于围绕经济工作这个中心来进行。在政府部门至少有两个课题要研究,一是如何以出版产业的发展参与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重大课题。二是文化出版产业在区域性经济合作构想和规划中的地位,出版产业的区域性合作与格局如何形成,政府也负有规划之责。这两个课题是事关出版经济发展的全局性的问题。要形成一个共识,出版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包括集团)和出版政府管理部门是共存共荣的,出版产业不发达的地区,政府管理部门很可能地位不会很高,而政府部门不支持的地方,出版产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注释:
1 王建辉:《出版产业中的省域经济》,《出版广角》,2000年第3期;《中部出版论》,《出版经济》,2004年第10期
2 张隽:《图书出版成为我国传媒市场最强份额》,《中华读书报》2005年6月1日
3 《中国出版年鉴》,2002卷,第854~855页
4 《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4》,第19-26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
5 全国新闻出版系统调研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调研报告汇编》,第52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6 《人民日报》,2005年4月22日,第11版
7 袁伟时:《广东出版和高等教育落后的症结》,《中国改革》,转引自NEWS.SOHU.COM,2004年03月31日;赵泓:《文化大省首先应是出版大省》,《出版发行研究》,2005年第4期
8 欧宏:《山海关外吹来的风——吉林出版集团改革发展纪实》,《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5月27日
9 全国新闻出版系统调研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调研报告汇编》,第85-8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0 《上海新书报》,转引《出版经济》2005年第4期,第8页。
11 [美]小赫伯特.贝利:《图书出版和艺术与科学》,第19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科,2005年
12 赵泓:《文化大省首先应是出版大省》,《出版发行研究》,2005年4期
13 何为民:《出版资本运作》,《出版经济》,2005年第4期
14 全国新闻出版系统调研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调研报告汇编》,第10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5 何为民:《出版资本运作》,《出版经济》,2005年第4期
16 全国新闻出版系统调研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调研报告汇编》第9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7 余敏主编:《2003-2004中国出版业状况及预测》,第103页,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
18 邬书林:《把握态势,遵循规律,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促进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中国出版》,2005年第6期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8月2日)
(全文发表于《出版发行研究》2005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