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建辉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4 《出版与近代文明》是作者的近代出版史论专著。本书既有学术大视野下的宏观研究,也有近代出版史的微观研究。 河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营销部 联系电话:0378-2825001 |
杨方明
印刷是传播知识、舆论的工具。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出版印刷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中专门设立了出版总署,并在1950年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五项决议》,为发展我国出版印刷业指明了方向。
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一些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印刷厂,组建了12个国营的新华印刷厂以及美术印刷厂、外文印刷厂、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厂、北京民族印刷厂、中国青年出版社印刷厂、机械工业出版社印刷厂、水利电力出版社印刷厂、人民卫生出版社印刷厂等。同时以这些厂为基础,重点从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抽调一批设备和技术人员支援重庆、西安、汉口、沈阳、长春、广西、云南、贵州、青海、黑龙江、内蒙、新疆、西藏等内地和边远地区22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上海市支援内地、边疆地区的人员和设备最多,共派出干部和技术工人2000多人,支援设备300多台。到1965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印刷工业体系,为我国书报刊的出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1965年全国书刊印刷厂已发展到76家,职工人数达3.6万人;全国有各类印刷厂1800家,职工人数达17万人;主要产品产量:排字30.7亿字,书刊印刷472万令,多色印刷444万色令,装订507万令,印制图书20143种,20.7亿册,课本4481种,8.6亿册,期刊790种,4.41亿册,报纸343种,40.3亿印张;工业总产值3.07亿元。
“文革”10年动乱,使我国欣欣向荣的印刷业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出版社被撤消,许多印刷厂无活可干,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印刷业的发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及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1983年6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为发展出版印刷事业指明了方向,提出了重要任务,给出版印刷战线广大职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推动了我国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从那时候起,我国的出版印刷业进入了最快的发展时期,与前30年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印刷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大大提高,图书、报刊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这给我国的出版印刷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使我国的印刷业得以迅速发展。到1998年,我国各类印刷厂已由1978年的1121l家,发展到18万家,20年中增长了15倍;书刊印刷厂已由1978年的176家,发展到6128家,20年中增长了33倍多。不仅如此,印刷的门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全。过去印刷厂主要印书、印报、印杂志,现在发展到印包装品、商标的商业广告等,涉及各个领域;过去绝大多数是单色印刷,现在多色印刷已经普及,过去基本是铅印,现在发展到胶印、凹印、柔性版印刷、数字化印刷等。在全国18万家印刷厂中,其中书报刊印刷厂13418家,占7.4%,包装印刷厂34980家,占19.3%,其他132993家,占73.3%(这些厂规模很小而且分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成分的印刷企业也应运而生。在全国18万家印刷企业中,按所有制分,国有印刷企业18041家,占9.98%,集体印刷企业73819家,占40.8%,私营印刷企业16127家,占8.9%,个体印刷企业71411家,占39.7%,外商独资企业1933家,占0.01%。虽然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占9.98%,但其生产能力占60%以上,仍处于主导地位。印刷业的迅速发展,大大地增加了书报刊的印刷生产能力。
2.印刷技术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文革”十年动乱使我国的印刷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20年。当发达国家已普及激光照排、电子分色、高速胶印、装订机械化联动化的时候,我们还处于手工铅排、落后铅印、手工装订的时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专门对印刷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并指示国家经委成立了包括新闻出版、机械、电子、化工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印刷工业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同时拨了大量资金,支持印刷业的技术进步,在“照相排字、电子分色、高速胶印、装订联动”16字技改方针的指引下,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使我国的印刷业发生了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印刷技术由“铅与火”的时代,步入了“光与电”的时代。
如果说从“七五”到“八五”计划中的技术改造使印刷业发生了一场革命,那么在“九五”计划的技术改造中可以说已完成了这场革命,完成了印刷技术划时代的转变。
在1996年开始的“九五”计划中,从中央到地方,从主管部门到印刷企业,进一步加大了技改力度和技改投入,国家又相继出台了发展高新技术的优惠政策,使全国印刷业掀起了技术改造的新高潮。各印刷厂纷纷结合本厂实际,从多方筹集资金,进行技术更新改造,购进了大量国产照排、胶印、装订设备,全部淘汰了铅排铅印等旧工艺、旧设备,彻底甩掉了铅作业,完成了从铅排铅印向照排胶印的重大变革。同时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的高新技术装备。1998年全国仅进口胶印、装订设备总额就达4.35亿美元。经过“九五”计划以来的三年技术改造,使我国的印刷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书刊的排字由沿用上百年的手工拣字排版变成激光照排,近几年来又发展到图文排版一体化。照排已占排字产量的97%以上。
彩图制版由沿用上百年的照相制版变成电子分色制版,近几年来又发展到了电脑组合制版,电分制版已占100%,同时直接制版技术已在我国开始推广。
书刊印刷由沿用了上千年的活字印刷,及后来的铅印变为了胶印。到目前为止,已实现了由铅印到胶印的重大变革,特别是多色胶印发展母速。改革开放前,多色胶印只有954万色令,到了1998年,多色胶印产量已达9055万色令,比1978年增长了8.49倍。现在市场上绚丽多彩的书报刊和商业广告比比皆是;尤其是小学生的课本,已由单色改为彩色印刷,使学生课本开始更新换代。
装订由手工装订或单机装订发展到机械化、联动化装订。
报纸的出版:从中央到各省市报除了全部实现激光照排、高速胶印外,又逐步实现了信息资源联网,采编电脑操作,版面卫星传输,一机多版印刷,宣传时效大大提高。
印刷技术的进步,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消除了严重的铅毒污染,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印刷与出版互相促进,空前繁荣
出版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为印刷提供了广大市场,印刷又把出版物变成能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送到广大读者手中。改革开放20年来出版与印刷互相促进,带来了我国出版印刷业的空前繁荣。书报刊、课本的品种大幅度增加,印数成倍增长,从1995年起,我国的出书品种就超过10万种,位居世界前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出版印刷业为我国2.6亿青少年儿童提供了大量的各种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并做到教材“课前到手,人手一册”。
1949、1965、1978、1998年全国书报刊印刷业发展情况
项目 |
1949年 |
1965年 |
1978年 |
1998年 |
1998年是1978年的% |
出版
印刷
机构 |
出版机构
各类印刷厂
书刊印刷厂 |
211个
|
87个
1800家
76家 |
105年
11211家
176家 |
566个
181331家
6128家 |
539%
1617%
3481% |
排印
装
产量 |
排字产量
书刊印刷产量
报纸印刷
多色胶印
装订产量 |
1.22亿字
13万令
6.5亿张
7万色令
11万令 |
30.7亿字
472万令
40.3亿张
444万色令
507万令 |
35.4亿字
1063万令
113.5亿张
954万色令
1060万令 |
186.5亿字
5071万令
540亿张
9055万色令
4072万令 |
527%
477%
476%
949%
384% |
出版
书报
刊品
种 |
图书品种
期刊
课本
报纸 |
8000种
257种
641种
315种 |
20143种
790种
4481种
343种 |
14987种
930种
3552种
186种 |
130613种
7999种
20313种
2053种 |
871%
860%
571%
1103% |
印刷
技术
发展
情况 |
书刊排版
彩图制版
书刊印刷
书刊装订
报纸印刷 |
手工铅排
照相制版
铅印
手工
铅印 |
手工铅排
照相制版
铅印
手工+单机
铅印 |
铅排为主
照相制版
部分电子分色
铅印为主
手工+单机
铅印为主 |
激光照排占97%
电子分色占100%
胶印占97%
机械化联动化为主
胶印占100% |
2000年将全部实现照排胶印 |
(作者原为新闻出版署印刷业管理司助理巡视员)
(据《中国出版年鉴·2000》,中国出版年鉴社2000年10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