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建辉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4 《出版与近代文明》是作者的近代出版史论专著。本书既有学术大视野下的宏观研究,也有近代出版史的微观研究。 河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营销部 联系电话:0378-2825001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左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右二)
在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邱久钦同志(左二)和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王建辉同志(右一)
的陪同下视察湖北出版文化城
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有东部、西部、东北、中部等经济概念,自“七五”以来国家先后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战略措施,如沿海开放,东部率先实现工业化,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中部似乎一度被遗忘了,以至出现“中部塌陷”之说,中部的同志不免有想法,有“不东不西,不是东西”之类的失落。现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两会”期间指出,要“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促进中部地区尽快崛起”。温家宝同志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出了明确要求。“中部崛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它的提出体现了中央对于中部的重视,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中,中部的划分,最初包括八省,从北到南依次是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后,黑龙江和吉林划出,进入东北开发范畴。其余的几省则有中部六省之称。“中部崛起”得到中部各省的认同,湖北作为“中部崛起”最早提出者不说,其它各省配合“中部崛起”,也提出自己的配套战略,蓄势待发,湖南提出了工业化战略,江西要“在中部崛起”,河南提出“中部崛起看河南”,山西实施“突围战略”,安徽则以税费改革为契机,激发农业的体制优势。
中部既是一个区域概念,更主要的是一个经济发展概念,可不可以作为一个出版概念呢?虽然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人提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中部在出版上其实也有着内在的关联。
中部经济文化概貌
中部六省,是我国重要的一个区域,处于祖国腹地,具有接南连北,承东启西,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中部六省面积为全国的10.7%,人口3.63亿,为全国的28.1%。也就是说,只有10%的土地,养育着全国四分之一以上或近三分之一的人口。
从经济上看,中部地区原本是富庶之地,但近年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出现下降。反映在人均GDP水平上,198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1990年下降到83%,而到了2003年,中部地区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5%。中部国内生产总值接近全国的四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全国人均数。2003年,六省人均GDP907美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低于东、西部1.8和0.4个百分点,占全国的份额仅为2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65元,分别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3.8%和90.2%,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3:1,城乡差距虽然略小于全国平均值,但仍高于东部地区。六省从业人口中农业比重达53.7%,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6.9%,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2和2.1个百分点。2003年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0.3%。2002年东、中、西部GDP增长率分别为10.92%、8.53%、9.04%,西部快于中部0.51个百分点。综合2001-2003年的情况,中部面临的严峻形势更加一目了然:从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看,近三年来,西部分别为19.8%、20.3%、21.3%,呈提高趋势,而中部分别为22.3%、22.2%、21.6%,呈下降趋势;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与全国的比较看,近三年来,中部分别高于、低于、高于全国1.4、1.1、2.9个百分点,西部则分别高于全国4.2、2.1、4.2个百分点,中部的增长势头明显低于西部;从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看,近三年来,东部分别为70.5%、71.2%、72.5%,中部则分别为18.2%、17.8%、17.0%,一“升”一“降”,十分明显。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呈现出东部最快,西部居中,中部较慢的态势。令人忧虑的是,目前还没有看到这一下降趋势逆转的迹象和可能,这应该说也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背景之一。
再从文化教育看,最能反映问题的是受教育程度。截止2000年11月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每一百人中有3.53人接受过高等教育。中部省份受高等教育人口多数低于这个全国的平均比率,依次是湖北3.90,山西3.42,湖南3.12,河南2.68,江西2.58,安徽2.30。
从经济和文化教育看,中部总体上不如东部发达已经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不过,中部也有自身的一些综合资源优势,有些资源还是全国最好的。2003年六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7.7%,原煤产量占全国的41.9%,发电量占全国的21.9%或更多,水资源和生态资源以及旅游资源也都比较丰富。经过几十年发展,建立了比较好的工业体系。
因此,中部具有一定的基础,暂时的落后中具有投资开发的巨大机遇,沿海资本、国际资本大举向中部挺进的事实,也正说明了中部的“后发”吸引力。中部具有的后发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部在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即如何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随着中部的崛起,中国经济格局将极大改观,并将实现新的飞跃。
经济为文化铺路,文化为经济搭台。经济的一定的发展将为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
中部出版具有强大实力
经济与文化往往相联系。一般地说,经济的发展才有文化的繁荣。但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情形。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也许并没有出色的出版业,而一些经济准发达省份却有着可观的出版。经典作家当年曾揭示过这样一种现象,“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地区也可能如此。国民经济的发展,已如前面的述说,中部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但出版业有很大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出版就一直处于全国较好水平。六省出版业总资产规模,大致是河南46.25亿元,湖南46亿元,江西31.7亿元,湖北21.38亿元,山西20.2亿元,安徽17.66亿元(这里各省的统计口径不一样,前三者含地市书店,后三者不含地市书店)。这在全国出版界是令人侧目的。1996年—1998年出版产业平均利润,系统利润前五名是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安徽,中部占两席;出版利润前五名是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湖北,中部占三席。我们再从近三年的有关情况做些分析。
2001年全国出版经济排序表
单位:万元
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省份 |
江苏 |
陕西 |
四川 |
山东 |
河北 |
安徽 |
河南 |
广东 |
上海 |
江西 |
浙江 |
湖南 |
广西 |
湖北 |
福建 |
利润 |
44338 |
40745 |
37221 |
36169 |
34048 |
33877 |
30548 |
28339 |
25835 |
24891 |
24305 |
24216 |
19317 |
15025 |
14213 |
序号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省份 |
云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甘肃 |
贵州 |
天津 |
黑龙江 |
重庆 |
北京 |
新疆 |
海南 |
宁夏 |
西藏 |
青海 |
内蒙古 |
利润 |
12990 |
10922 |
10379 |
10107 |
9563 |
8324 |
8218 |
7926 |
6282 |
2898 |
2289 |
767 |
88 |
-137 |
-143 |
-1271 |
总 计 |
中央 |
地方 |
全国 |
11490 |
522290 |
533780 |
2001年,中部省份出版业绝大多数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有三个省进入前10位。六省总额为139479万元,占全国地方总额的26.7%,占全国的26.1%。
中部六省2002年图书出版经济指标及全国排位分析
项目 |
出版总量 |
销售收入 |
利润总额 |
种数 |
总印数 |
总印张 |
定价总额 |
(种) |
排名 |
(万册) |
排名 |
(千印张) |
排名 |
(万元) |
排名 |
(万元) |
排名 |
(万元) |
排名 |
山西 |
1969 |
21 |
13264 |
19 |
844085 |
18 |
80842 |
18 |
221122 |
13 |
10771 |
18 |
湖南 |
3538 |
12 |
32632 |
4 |
1790071 |
8 |
176249 |
5 |
447310 |
4 |
27917 |
8 |
江西 |
1740 |
24 |
20272 |
13 |
974604 |
17 |
95471 |
17 |
268783 |
10 |
22723 |
11 |
安徽 |
2601 |
18 |
27833 |
9 |
1468858 |
12 |
126514 |
12 |
303831 |
9 |
30320 |
5 |
河南 |
2721 |
17 |
33925 |
3 |
1897168 |
6 |
173942 |
8 |
553895 |
3 |
31988 |
4 |
湖北 |
5053 |
4 |
31512 |
6 |
1795619 |
7 |
175959 |
6 |
182882 |
14 |
18413 |
12 |
六省合计 |
17622 |
/ |
159438 |
/ |
8770405 |
/ |
828977 |
/ |
1977823 |
/ |
142132 |
/ |
全国合计 |
170962 |
/ |
686965 |
/ |
45644889 |
/ |
5351236 |
/ |
7215681 |
/ |
508771 |
/ |
六省占
全国比例 |
10.3% |
/ |
23.2% |
/ |
19.2% |
/ |
15.5% |
/ |
27.4% |
/ |
27.9% |
/ |
地方合计 |
100135 |
/ |
571152 |
/ |
33398408 |
/ |
3472826 |
/ |
7169070 |
/ |
509602 |
/ |
六省占
地方比例 |
17.6% |
/ |
27.9% |
/ |
26.3% |
/ |
23.9% |
/ |
27.6% |
/ |
27.89% |
/ |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部出版规模和效益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河南、湖南以至湖北,在全国还处于比较靠前的位次。而实际情况是,中部几省的出版实力和水平比位次排在其前的若干省份还要强。据新闻出版总署名计财司的有关统计,2003年全国造货码洋过亿元的出版社团组131家,安徽11家居第3位(排在北京和上海之后江苏之前),湖南5家居第5位排在(江苏之后山东之前),湖北、江西分别居第8、9位。除北京外的全国平均水平为每省3家(浙江、辽宁均为3家),中部六省共26家,平均4.3家。中部还出现了一些名牌出版社,如长江文艺出版社在全国文艺类社市场排名第3位,湖北教育出版社在全国所有出版社中最好排位是第13位。
中部各个省都在寻找自己的新增长点,这一点比许多省份要醒得早。新经济增长点的寻找有两个层次,即技术层次和制度层次。从技术层次说——
湖南出版业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上走得较远,也较为成功。该省提出“一主两翼”(即坚持以图书出版为主,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报刊、电子音像出版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战略思路,已见成效。2001年创办《潇湘晨报》发展很好,成为湖南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广告收入增加,据说接近1亿。而其开发的科技园也成为一个新的亮点,虽然目前还处在“做概念”的阶段,但其对于出版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却不可低估。在本版教材的开发上,湖南在第一波中占有一定先机,和江苏一起成为最重要的新教材开发省份。湖北也在教材开发的第二波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几年前湖北提出以“社刊工程”、版权贸易、电子出版物等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不明显。江西省在“社刊工程”方面取得长足进步。2001年社刊的利润达1300余万元,超过一般图书的利润。
中部省份在技术层次上寻找到的新增长点,已经引起同业的关注。
以下再从社会效益看,得奖图书是指标之一。从全国图书“三大奖”看,湖南、湖北、河南均处于较前的位置,在全国也是居于前列的好成绩。
中部地区八省图书获国家级三大奖情况统计
序号 |
省份 |
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 |
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 |
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
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
第12届中国图书奖 |
第13届中国图书奖(入围) |
总计 |
1 |
湖南 |
3 |
2 |
5 |
6 |
6 |
4 |
26 |
2 |
湖北 |
2 |
2 |
3 |
3 |
4 |
6 |
20 |
3 |
河南 |
1 |
2 |
4 |
3 |
5 |
5 |
20 |
4 |
黑龙江 |
1 |
2 |
3 |
3 |
3 |
2 |
14 |
5 |
安徽 |
2 |
2 |
1 |
2 |
2 |
4 |
13 |
6 |
江西 |
1 |
1 |
3 |
1 |
4 |
3 |
13 |
7 |
山西 |
2 |
1 |
2 |
2 |
2 |
4 |
13 |
8 |
吉林 |
1 |
1 |
2 |
2 |
3 |
2 |
11 |
此外,中部出版科研教育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以武汉大学图书发行系为基础,湖北的出版科研和教育在全国举足轻重。第11届国际出版学研讨会,2004年在湖北举行。国际出版学研讨会,中日韩为主要的轮办国,中国共承办了两届,湖北是在北京之外的唯一承办省份。
出版业和其他门类的比较来看, 2002年,山西出版业销售总收入50亿元,在文化产业内仅次于旅游业,而山西地上文物居全国之最,旅游是山西最重要的产业门类。河南出版集团提出销售总额、国有资产、上缴税收达到60亿、30亿、3.5亿。江西提出在“十五”末全省出版业的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利润4亿元。这样的经济指标在本省的国民经济体系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刘云山同志在湖南考察时说,对于湖南的了解很多是通过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这些渠道。这也形象地说明中部出版的重要位置,经济弱省却具有文化强势,让一些经济发达省份自叹莫如。
中部不平衡及其弱势
从近年中部出版的经济发展和统计看,省际呈现出不平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河南、湖南。两省发展较快,河南由于是人口大省,其出版发展有着别家不可比的人口基数,湖南出版从改革开放以来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回落外,一直都是得风气之先的。第二层次是湖北、安徽。湖北出版业基础较好,原本应在第一层次,但近年稍有下落,安徽稳中有升。第三层次江西、山西。江西近年有上升趋势,一些指标接近或超过湖北、安徽,其实也可划入第二层次,山西相对排后。
中部出版发展的不平衡,还表现在量和质的不平衡。
中部出版在量的块头上较为可观,但在质上却很有改进的地方。以2001年在全国的排位作进一步的分析,中部在实物量的方面比较靠前,在质的方面靠后,在销售收入靠前,而在效益方面则退后。从实物量和质的对比看,在品种、总印数、总印张、总金额四项,安徽分别为18、5、8、10,利润为9,湖北的反差更明显,分别为5、4、4、4,但利润则为14;从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对比看,反差更大,如出版,河南在出版销售收入居第2位,利润则为9位,江西在出版销售收入上第12位,利润则为第14位;印刷,湖南在销售收入方面为第2位,但在利润方面则在第6位;发行,湖北在销售收入方面第20位,在利润上第30位;物资,山西在销售收入第8位,利润第22位。说明中部出版还是以数量增长为主,没有完全转到效益增长为主的发展道路上来。
下面说一下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在图书结构中,中部对于教材的依赖是偏重的。从过去几年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全国图书销售资料看:
年份 |
销售总册数(亿册) |
总码洋(亿元) |
其中课本(亿册) |
课本码洋(亿元) |
1999 |
73.3 |
355 |
38.08 |
200 |
2000 |
68 |
364.76 |
35.6 |
180.81 |
2001 |
69.25 |
408.49 |
37.25 |
169.11 |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大于1/3的销售来自中小学课本,这些数字也说明中国图书市场化程度还较低,虽然已经有许多市场化因素进入包括课本在内的领域。作为省域内的地方出版,对于教材的依赖一向高于全国出版对于教材的结构比,高于60%以上的销售来自课本,而中部地区或更为明显。以湖北省为例,2003年,全年书店系统课本销售量占到68.4%,金额占到62.23%,从发行这个环节可以反映出一个省的图书出版结构。再看安徽,全省出版系统2003年教材出版收入占全部图书出版收入的57%,占全系统销售收入的65%。
与之相联系的就是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高。据“开卷”的统计,中部几省2003年和2004年的产品总体市场情况在全国居中,这和中部的经济地位相当。这是中部地区出版要下大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2003年-2004年出版集团占有率情况
表一 2003年占有率排名前20名的出版集团
排名 |
出版集团 |
市场占有率 |
市场占有率变化 |
排名变化 |
1 |
中国出版集团 |
7.87% |
-1.24% |
-0 |
2 |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
4.09% |
-0.32% |
-0 |
3 |
吉林省出版集团 |
2.37% |
-0.02% |
-0 |
4 |
科学出版集团 |
2.25% |
-0.08% |
-0 |
5 |
浙江省出版总社 |
2.22% |
-0.05% |
-0 |
6 |
江苏省出版总社 |
1.94% |
-0.05% |
-0 |
7 |
辽宁出版集团 |
1.65% |
+0.11% |
-0 |
8 |
广东省新闻出版局 |
1.46% |
+0.06% |
-0 |
9 |
湖南出版集团 |
1.15% |
-0.03% |
-0 |
10 |
天津出版总社 |
0.96% |
+0.32% |
↑升7 |
11 |
四川省新闻出版局 |
0.95% |
+0.02% |
-0 |
12 |
广西壮族自治区出版局 |
0.94% |
-0.03% |
↓降2 |
13 |
湖北省出版总社 |
0.94% |
+0.04% |
-0 |
14 |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
0.87% |
+0.17% |
↑升2 |
15 |
山东省出版总社 |
0.81% |
-0.12% |
↓降3 |
16 |
安徽省新闻出版局 |
0.78% |
-0.10% |
↓降2 |
17 |
内蒙古自治区出版局 |
0.75% |
+0.13% |
↑升1 |
18 |
福建省出版总社 |
0.69% |
-0.04% |
↓降3 |
19 |
陕西省新闻出版局 |
0.65% |
+0.14% |
↑升2 |
20 |
山西省新闻出版局 |
0.58% |
-1.24% |
-0 |
- |
总计 |
33.36% |
- |
- |
表二 2004年4月整体图书市场出版集团占有率(前20名)
排名 |
出版社 |
占有率(%) |
1 |
中国出版集团 |
6.62 |
2 |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
3.59 |
3 |
吉林省出版集团 |
2.00 |
4 |
浙江省出版总社 |
1.82 |
5 |
辽宁出版集团 |
1.73 |
6 |
江苏省出版总社 |
1.46 |
7 |
科学出版集团 |
1.42 |
8 |
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
1.40 |
9 |
湖南出版集团 |
1.22 |
10 |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
1.14 |
11 |
湖北省出版总社 |
1.00 |
12 |
四川省新闻出版局 |
0.91 |
13 |
广西壮族自治区出版局 |
0.91 |
14 |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
0.89 |
15 |
天津出版总社 |
0.88 |
16 |
山东省出版总社 |
0.82 |
17 |
内蒙古自治区出版局 |
0.70 |
18 |
福建省出版总社 |
0.66 |
19 |
安徽省新闻出版局 |
0.65 |
20 |
江西省出版总社 |
0.61 |
中部地区的印刷、发行都不是很强大,相对出版环节来比较,在全国的位次要退后些。与河南相邻的河北,截止2003年底,河北省印刷业积累了132.1亿元资产,当年实现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28.88亿元,增加值完成48.97亿元,实现利税12.29亿元,提供了17.61万个就业岗位。在全省的新闻出版产业总量中,印刷业的份额超过了三分之二。出现这一格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北京地区将很多的印刷业务转移到河北。湖南南边的广东,印刷业产值更为可观,已然成为中国新的印刷中心,其印刷业的产值也远远高于狭义的图书出版。
中部六省的版权贸易,相对于全国来讲,大大落后于其它兄弟省市。2003年,中部六省版权引进总数为619种,版权输出总数为78种,分别占全国总数的比例为3.98%和5.41%。即使剔除北京市这个版权贸易相对集中的大户,中部六省所占比例也只分别为10.3%和7.69%,仍然居于落后地位。中部六省版权贸易的这种现状,固然有其地处内陆的客观条件限制因素,但与其图书出版经济指标在全国的地位实在是极不相称。用好两个资源,发展版权产业,是中部的一个发展课题。
中部诸省出版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块头都不是很大,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构比上也是不对称的。全国出版大概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1%左右,这和国外的比较是有距离的。日本的文化产业市场规模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5%。我们国家现在的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占的比例大致为0.3%-0.4%,未包括体育、旅游、科技、教育,仅指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若把上述都加上后可能也不到3%,不能成为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要高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发展按照7-8%的速度,文化产业达到10%都不行,要达到15%左右。文化产业要跨越式发展就体现在此,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但出版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困难很大。全国GDP已超过10万亿,出版仅占不到0.5%,整个新闻出版业加起来也只占到了1%多一点,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这个比重是不够的。作为全国性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要达到5%以上。就省域经济而言,要想成为支柱产业,一般要有2%以上的比重,中部出版要成为省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从客观上来看,出版这一块应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和实力。
中部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滞后,在全国已有一半的省份完成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局社分设之后,中部多数省份尚处在“正在分开的四个省”之中,全国只有11个省排在其后尚未进行分离工作。同时中部也没有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就使中部失去了一次发展的先机。湖北虽然在2003年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确定“比照试点”,在“自学成才”的路上前行,但毕竟要打折扣。集团建设被认为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之一。作为全国最有实力的出版区域之一,中部出版在集团建设方面显得落后。湖南出版集团是由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尽管其两个机构一个党组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发展势头也很强劲,却一直未获得“国牌”。河南出版集团在2004年上半年才成立。湖北出版集团在下半年成立。江西出版集团在组建过程中更出现过一些波折。其他省份还不具备成立集团的条件。这是影响中部出版实力进一步增强的因素。
中部有武汉这样的特大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和辐射,专家也正在论证武汉经济圈形成的可能性。但中部还没有出现特大型的出版企业(集团),虽然其资产都相当可观,这和全国的情形也一样。这说明中部市场主体还不够强大。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冠名长江,体现了一定的区域意识,但发展为特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对周边产生一定影响则还有待时日。
中部出版的内在联系还不是很强。中部作为一个概念,在经济的联系上有其不足的内在性。最北端的山西,历史上属于华北地区,和地处中原及中南的诸省基本上不属于一个区域经济圈,由于既不沿边也不沿海而划入中部。像山西也就因此与南边的中部诸省缺少天然的联系。在出版方面山西也是属于北方,而其他多属于南方,河南既与南方有联系,也参加北方的区域协作。江西与安徽属于华东地区,参与华东的活动较多,近年江西也参加中南和中部的活动。还有一个中部协作,中部看来是协作不够的区域。这种协作是发展的软环境,也可以视作新的增长点。要从区域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中部出版还有待成为一个有机联系更强的共同体。
中部能够在技术层次解决新的增长点,已然不易,从制度层次的解决方案似尚未找到。新的增长点在于革命性的变革,在于体制改革之后产生的裂变。出版业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出版机构,它应该是综合功能型的文化企业集团,中部出版在这方面的探索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出版业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空间还有多大,是中部各省要下功夫研究的一个问题。中国出版业经过了高速成长期,还有多少发展空间?这是每一个出版从业者不能不思索的问题。
湖北在中部崛起中的作用
湖北省提出要走在中西部前列。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因为湖北具有区位优势和老工业基地的基础,是鱼米之乡,科教文卫一向都比较发达。2003年,湖北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仅次于河南,列第2位,地方财政次于河南、湖南列第3位,人均GDP9001元,居中部之首,且比其他五省平均水平高出2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湖南列第2位,农民人均收入列第1位,教育科技最为发达,武汉是中部最大的城市。这些都说明湖北具有走在前面的基础。
湖北的出版业有一定的基础,以下的数据说明,湖北自“八五”以来,在全国是具有实力的省份。
湖北出版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排位
年份
项目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数量 |
排位 |
数量 |
排位 |
数量 |
排位 |
数量 |
排位 |
数量 |
排位 |
数量 |
排位 |
数量 |
排位 |
图书出版
品种(种) |
3702 |
6 |
3991 |
5 |
4369 |
5 |
4529 |
4 |
4874 |
5 |
5053 |
4 |
5255 |
|
其中新
出品种 |
1846 |
7 |
1985 |
8 |
2163 |
7 |
2445 |
5 |
2641 |
5 |
2641 |
5 |
2766 |
|
图书出版总印张
(千印张) |
1604021 |
8 |
1621689 |
6 |
1630685 |
7 |
1535666 |
6 |
1736721 |
4 |
1795619 |
6 |
1757950 |
|
图书出版总码洋
(万元) |
141900 |
8 |
146378 |
7 |
155148 |
6 |
149358 |
7 |
167405 |
4 |
175959 |
6 |
174817 |
|
出版系统销售收入
(万元) |
145090 |
|
179831 |
|
173750 |
|
291557 |
10 |
307884 |
9 |
293213 |
10 |
312441 |
|
出版系统利润
(万元) |
20399 |
5 |
27303 |
6 |
29626 |
7 |
29638 |
7 |
28842 |
8 |
19840 |
12 |
15990 |
|
注:“出版系统销售收入、利润总额”是指新闻出版局直属单位的收入及利润,2000-2001年含图书发行集团中的“地市县”书店 |
还有资料表明,2001年中部进入全国销售前100家(以码洋为序)的出版社有9家,湖北占有4家,且位次较前。依次是,湖北教育第17位,安徽教育第18位,湖北少儿第45位,湖南教育第51位,山西教育第52位,江西教育第59位,长江文艺第90位,大象第96位,湖北美术第98位。非教育类只有湖北进入名单。
湖北的出版具有实力,但如何保持并壮大确是一个问题,就出版业而言,走在中部前列就比经济走在前面更为困难些。从下面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湖北出版的一些问题:
湖北出版业主要经济指标在中部省份排位
年份
项目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数量 |
排位 |
数量 |
排位 |
数量 |
排位 |
数量 |
排位 |
图书出版品种(种) |
4529 |
1 |
4874 |
1 |
5053 |
1 |
5255 |
|
图书出版总印张
(万千印张) |
153.57 |
2 |
173.67 |
1 |
17.96 |
1 |
175.8 |
|
图书出版总码洋
(亿元) |
14.94 |
2 |
16.74 |
1 |
17.6 |
2 |
17.48 |
|
出版系统销售收入(亿元) |
29.16 |
4 |
30.79 |
3 |
29.32 |
4 |
31.24 |
|
出版系统利润(亿元) |
2.96 |
3 |
2.88 |
3 |
1.98 |
5 |
1.59 |
|
注:中部省份包括河南、安徽、湖南、江西、湖北、黑龙江、吉林、山西 |
2000年至2001年湖北出版经济在中部省份排位,更具体的情况是:
一、图书出版总量
1、种数
2000年湖北图书出版总品种为4529种,在中部省份中排第1位;2001年湖北图书出版总品种为4874种,在中部省份中排第1位。
2、印数
2000年湖北出版图书总印数为28841万册,在中部省份中排第3位,排在湖北之前的有河南(34657万册)、安徽(31190万册);2001年湖北出版图书总印数30384万册,在中部省份中排第2位,排在河南(32633万册)之后。
3、印张
2000年湖北出版图书总印张为1535666千印张,在中部省份中排第2位,居河南(1698618千印张)之后;2001年湖北出版图书总印张为1736721千张印,居中部省份第1位。
4、定价总金额
2000年湖北出版图书总定价为149358万元,在中部省份中排第2位,居河南(152228万元)之后;2001年湖北出版图书总定价为167405万元,在中部省份中排第1位。
二、销售收入和利润
1、销售收入
2000年湖北出版系统(直属单位)共实现销售收入180027万元,在中部省份中排第6位;如果包括地市县新华书店,湖北销售收入总额为291557万元,在中部省份中可排第4位。
2001年,湖北出版系统(直属单位)销售收入总额为198099万元,在中部省份中排第6位;如果包括地市县新华书店,湖北销售收入总额为307884万元,在中部省份中可排第3位。
2、利润
2000年,湖北出版系统(直属单位)实现利润总额为28389万元,在中部省份中排第3位;如果包括地市县新华书店,湖北利润总额为29638万元,在中部省份中仍排第3位。
2001年,湖北出版系统(直属单位)实现利润总额为15025万元,在中部省份中排第5位;如果包括系统单位在当年报损的住房损失和地市县新华书店,则利润总额为28842万元,在中部省份中可排第3位。
从上表以及有关的分析可以看出,湖北省出版业在2002年以前发展状态良好。这以后出现了一些波折。从2002 年的有关数字看,对于出版业来,湖北要走在中西部前列是一个不容易的目标,2003年发展更让我们多了一点担心。试与在中部常处于较后位次的江西比较:
2003年江西湖北两省出版系统经济指标情况
省份
项目 |
江西 |
湖北 |
总利润(亿元) |
2.36 |
1.59 |
出版环节(亿元) |
1.55 |
1.46 |
发行环节(万元) |
8000 |
1263 |
印刷环节(万元) |
354 |
168 |
其他(万元) |
61 |
-194 |
湖北利润构成:局系统利润总额:1.48亿元,全省书店系统利润:1061万元 |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中部出版水平就是全国出版水, 平,中部出版在全国处于靠前的位次。我们甚至可以说,中部前列就是全国前列。我们说湖北走在中部前列不容易, , , , ,是, 基于, 这样的理由:
1、北边河南是人口大省,南, 边湖南近年发展态势良好,是发展最好的省份之一,东边安徽地处华东得东部之利,人口也比湖北多一百万。这三个省对湖北的挤压是明显的。
2、湖北出版业近年来有所下滑,在块头上虽然还保持较前的位次,但在质和效益上有差距。把块头和质量效益综合起来看,近两年以来,湖北出版在中部处在3-4位的水平。
3、发行是湖北的瓶颈。2001年湖北发行销售收入为全国的第20位,利润为第30位。按可比口径(同前),2002年湖北省发行单位利润总额为1680万元,排第21位,比去年同期后退了三位。作为出版链条的重要一环,发行环节的过于滞后,将制约整个产业的发展。
但是还是要有信心。湖北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这个大的门类中的优势产业。湖北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也多次批示,要把湖北的出版产业做成湖北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强项来抓。实现湖北出版走在中部前列,任重而道远。
本文第一次将中部作为一个出版考察对象来研究,应该说是有意义的。首先是适应国家总的经济开发战略,研究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新闻出版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并影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增强综合国力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作用。其次,明确中部出版所处的地位,把出版产业作为中部重要的产业门类来抓,以求做出更大的贡献。得天下之中,争出版之先。安徽和江西都提出将出版产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支持发展。促进中部出版产业的发展,并以文化反促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和文化的融合与共同发展。
(本文有关数据和分析,得到张先立、方晓莲、章雪峰等同志的帮助,特致谢忱)
[参考资料]
王建辉:《出版产业中的省域经济》,《新出版观的探索》,华中师大出版社,2002年6月
《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调研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2004全国版权会议文件》,2004年3月
《中共湖北省委八届五次全会文件》,2004年7月
《2002年湖北省图书图书总量及局系统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排位分析》,湖北省新闻出版局计划财务处编,2003年8月
《湖北出版业20年发展研究报告》,方卿、黄先蓉等,2004年7月
(本文发表于《出版经济》2004年第10期)
[1] 本文作者是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历史学博士 |